探解科学人生的奥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不久前,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获得“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和“中国青年科技人才”奖的科学家代表接受了媒体的集中采访。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获奖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前沿、重点学科领域取得原创性、标志性的重大成果,除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由此产生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就了不一样的科学人生。

    “全国杰出科技人才”获得者何满潮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今年已经年过花甲。他在回顾自己科研历程时坦言,支撑自己30多年专注煤能源研究的,就是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发现,毕业10年的同学之间进行比较,科研成绩的大小并不在于当初掌握的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他价值观是否正确。有些同学着眼于房子、车子、票子、孩子和位子,一旦获得了这些就失去了继续搞科研的持续动力,在工作中懈怠,科研就停滞不前了。而自己常年在煤矿工作,对一线的煤矿工人有很深的感情,通过自己的科研努力提升煤矿的产量、减少矿工的伤亡,既安全又有效率,成为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

    正是有了何院士这样的科研团队,我国每年的原煤产量从之前的年产10亿吨到现在的40亿吨,伤亡人数却从以前的每年6000到7000人降低到2015年的不到600人,其中科研的力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记者拿到的一份名单上清晰地写着:10位“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获奖者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材料、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39岁,平均年龄37岁。他们是幸运的,在青春韶华正茂时,赶上了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老一辈的科学家将科学的精神和为国奉献的价值观言传身教,在精力最旺盛的时机做出了最为辉煌的业绩。

    其中有常年扎根新疆研究棉花病虫害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陆宴辉,有研究润滑材料、致力于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峰等。

    在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路上,需要让更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有千里马就有相马者,如中国科协出台的“人才托举工程”,就是选择32岁以下的年轻科研工作者独立承担大课题,第一期资助200位,每年15万元持续支持3年,让年轻人在中老年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指引下,发挥各自的科研潜力,绽放自己生命的光彩。

    作为科研工作者,何满潮院士等着眼基层的需求,凝练科研的方向,充分发挥科学的引导作用,采取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迎接又一个科学的春天。